与邱继宝的豪迈不同,蔡开坚的霸气里藏着一种内敛;与阮积祥的健谈不同,蔡开坚的话语里透着一种木讷。但中捷公司的创始人蔡文昌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5年前刚交接班时,我觉得自身只比蔡开坚差‘一万八千里’。但5年后我才真正发现,原来我和蔡开坚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
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他是如何把一个家庭作坊打造成上市公司的?蔡开坚总结出的模式是:第一,得益于中国改革开发大浪潮、大形势的推动;第二,得益于世界缝纫机产业动荡、调整商机的触动;第三,得益于中捷人坚定、执着、奉献精神的鼓动。
走进中捷公司,扑面而来的处处是这种“中捷模式”。“中捷”的创业史就是蔡开坚抓住机遇不断扩张与技改的历史:5年内,把公司建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集团化公司,10年内,把公司建成国际同行业的有名的公司和国内同行业中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围绕建国际有名的公司、创国际知名品牌为目标,“努力改善人类服饰文化”。
中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汪明健最近特别高兴。他不仅获得了公司40万元股票的股权,而且就要结束夫妇两地分居了。他说,中捷今年准备斥资为员工建造公寓,计划给他安排一套三居室。说这话时,汪明健喜上眉梢,对公司充满了憧憬与感激。
这是中捷公司人才观的一个缩影。如果说我国缝机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话,那么最终体现的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如何突破人才瓶颈?蔡开坚说:“对人才而言,他最需要的是事业的平台,而‘中捷’则可以以持续不断的发展的事业给予提供;但是,平台不仅是事业的平台,还是人才‘演出’的舞台,而且更是供人才竞赛争雄的擂台。”
蔡开坚还记得,为了使公司走出人才困境,创业之初,他就以四分五厘的高息从民间借贷,保送四名素质较好的高考落榜生到大学学习。对于优秀人才,蔡开坚经常采取“三顾茅庐”、电话邀约等办法,真诚相邀。一些重要的人才招聘会,蔡开坚也亲自带队,奔赴省内外招聘人才。不少人才为他的真诚所打动,千里迢迢来到“中捷”,加入这个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团队。
迄今为止,中捷公司已从全国各地聘请专业方面技术人才数十人,分别将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充分的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潜能。目前,中捷公司的中层以上干部中,有一半是外来人才。在技术型人才方面,“中捷”更是不惜巨资聘请了缝纫机行业内最知名的德国与日本的专家加盟从事研发,获得了30多项国家专利。优秀的人才使“中捷”产品始终与国际一流产品同步,及时赢得市场。
其实早在几年前,中捷公司就制定了“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吸引人才,给予优惠的待遇和宽松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采用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重用人才”的人才战略方针,始终把人才引进、培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如今,“中捷”仅研发中心就有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6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外国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1名、博士生3名。该中心已被认定为省级缝纫机研发中心。
对于品质一词,蔡开坚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美好的人,他的身上往往具有多种好的品质,比如慷慨、谦逊、礼貌等等,正因为这些好的品质,才造就了一个完美的人。企业和人一样,只有其本身具备很多种好的品质,才会是一个卓越的企业。”而中捷之所以成为卓越的企业,正是因为他本身有着许多方面的优秀品质。”
在生产方面,中捷积极推动新产品研究开发,每年以销售额的5.2%,并借助上市募集资金的渠道,先后投入近2亿元用于研发与技改,开发了14大系列260多个品种的工业缝纫机,并慢慢地发展成套设备。
质量方面,中捷始终以“品质成就卓越”为经营理念,不断的提高质量水平。1998年通过了国际权威机构德国莱茵公司的ISO9002质量体系的认证;2002年通过ISO9001(2000版)换证认证。2003年,“中捷”产品在全国行业质量抽捡中获得第一名。
自中捷品牌诞生以来,“中捷”一直在追求树立“中国制造”的尊严。今天的“中捷”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缝纫机生产基地之一,被列为省级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00年开始,“中捷”已连续5次入围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2003年在第二届中国百强成长企业评选中列47位。同时被授予“全国出口创汇先进单位”与“全国轻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
在营销服务方面,中捷1996年成为行业第一家规范提出区域代理的企业。通过11年的努力,“中捷”已经在全球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并成功推出了统一视觉的4S专卖店,产品已活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同时,“中捷”提出了“服务感动用户,服务创造价值”的口号,行业内首家成立“中捷用户俱乐部”与“中捷服务车队”,设立800免费咨询电线大服务中心,派遣服务车队进行全国巡回服务。把单一的产品售后服务延伸到咨询、培训、安装、维修、保养和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并在生产全过程全面灌输服务意识,提出“不让我们1%的疏忽造成用户100%的不便”的质量方针。
中捷还有一个优秀的品质,就是用“爱心”铸就品牌。中捷人深谙自己的每一步不能离开社会的支持和关怀,牢记“品质成就卓越,爱心回报社会”的理念,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教育、公益事业。2002年,中捷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希望工程”捐赠了200万元,成立“希望工程中捷基金”,此外,中捷还推出了“中捷希望小学爱心行动”,并与北京服装学院、宁波服装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中捷希望之星大学班、建立中捷实验楼。
蔡开坚成功的法宝中,其中一个是“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从1998年与美国胜家公司合作,到2003年携手德国百福,国际化已成为蔡开坚的一种战略。蔡开坚这样定义“国际化”:首先一定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没有对比看不到差距,没有压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而中捷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与世界有名的公司的合作。
1998年,中捷与全球第一家缝纫机制造商、拥有153年历史的美国胜家公司合作,为其生产胜家(SINGER)牌工业缝纫机,成为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之一。胜家的到来,为中捷人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天窗,同时,也坚定了中捷人走出国门,走国际化战略的信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蔡开坚抑制不住激动:“正是那次与胜家的合作,触动了中捷人国际化的神经。”
2003年10月21日,中捷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与世界缝纫机巨头德国百福(PFAFF)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签字仪式,实现初步合作。合营公司通过8个多月的筹建,于2004年7月在上海浦东正式开业。中捷携手百福,不仅成为中外知名缝纫机企业合作创新的里程碑,而且是中捷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所迈出的最关键、也是最成功的一步。如此,中捷公司可以直接采购百福先进的经营理念,加速了中捷缝纫机的技术化进程,实现百福品牌价值向中捷品牌价值的良性转移。
就国际化道路,中捷人认为,国内企业在整体上尚未突破“品牌”这一营销的制高点,这是国内企业营销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营销的最高工夫就是在消费的人心目中建立品牌。中捷的当务之急是要坚持走品牌经营战略,整合和优化名牌产品的优点,全面增进中捷品牌的含金量,走出缝纫机生产“世界车间”的误区,甩掉缝纫机“廉价产品”的帽子。
蔡开坚有一句很有名的言论:“衣食住行,衣为先。只要人类存在,缝纫机行业就是朝阳产业。”他说,未来五年将是中捷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把公司建成为全球缝纫机行业总实力前三名的国际一流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全世界服装设备运营商。看来,中捷人又开始了二次腾飞的梦想。
翻开中捷的“十一五”规划,中捷人未来的路一目了然。一、公司将拓宽研发领域,逐步从改进缝制设备外观和局部向产品整体技术创新转变,逐步的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加大技术攻关,注重“伺服电机及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漏、渗油问题与缝纫机供油系统的研究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二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缝纫机制造技术的嫁接;三是进一步利用募集的资金加大对铸造、机加、喷涂、装配等设备的改造,完成产业升级;四是提高缝制设备层次,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特种机、高档机及成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全力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提高高端产品的比重,向生产高质量、高性能、高的附加价值的产品转变。
在提升品牌价值方面,中捷将制定有效完备的品牌拓展计划,坚持“多种工具、一个声音”的方针,多方位、多形式、多内容做品牌建设,通过不同工具、不同空间以及不同时间等资源的整合,最终打通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每一个可能通道,达到品牌和消费的人之间多元、纵深的多种链接。
而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人,蔡开坚打算怎样统筹全局?蔡开坚和记者说,中捷人将围绕建立、优化、改革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一套包括战略决策、技术管理(新品开发、技术改造等)、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在内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公司管理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和效益化;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益,尤其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逐步完善ERP系统和CRM信息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全方面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准,实现可持续发展。
(1)投稿文章一经采用,支付作者稿酬200元/篇(如优势产品应用、经验类总结文章等);
微信二维码
友情推荐: 云开体育app入口下载 | 开云体育官网入口电脑版 | 开云体育官网入口app